安东尼奥·迪·托雷斯—吉他界的乔布斯

可以说我们今天所认识的古典吉他与弗拉门戈吉他的结构与外观都是一位吉他制作家在十九世纪中叶经过大量改进所完成的。这位吉他制作家就是安东尼奥·迪·托雷斯(Antonio de Torres Jurado,1817-1892)生于西班牙的阿尔梅利亚的拉加尼亚达(La Cañada ,Almería)。我认为安东尼奥·迪·托雷斯是吉他界的史蒂夫·乔布斯。虽然实际上他并没有什么真正的发明,但是我这么说是因为他对吉他制作的发展作出了空前的贡献。这些贡献不仅包括一系列的技术革新,还纳入了许多全新的制琴理念。这些新奇的构想在当时是独一无二的。其中最大的贡献在于它能够将这些所有的细节技巧和整体方法融为一体。经过他的努力,吉他获得了近乎完美的音质,也使得这件乐器的发展进入了历史的新篇章。他的设计和实践是如此伟大,以至于在一百五十年后的今天,在世界范围内无论是传统还是现代的吉他工匠们都仍然沿用着他的设计脚本。

他所制作的吉他就如同斯特拉迪瓦里斯(Stradivarius)的小提琴一样,只被世界上少数知名的收藏家享有。由于其久远的历史,托雷斯的吉他也均为天价之琴。

这篇文章的下面您可以看到两段视频。它们是西班牙吉他演奏家卡雷斯·特雷帕特(Carles Trepat)在今年该国的一场音乐会中弹奏一把托雷斯制作于十九世纪末的吉他的现场录像。尽管时间过了这么久,您仍可欣赏到其顶级质量与构造所呈现出的天籁之音。

尽管无从考证,但人们普遍认为安东尼奥·迪·托雷斯最早从师于格拉纳达的制琴匠何塞·佩尔纳斯(José Pernas),后来在十九世纪中叶来到塞维利亚的赛拉赫利亚斯街(la calle de Cerrajerías,Sevilla)并在那里建立了他自己的制琴室。1870年左右,他又回到了阿尔梅里亚,并与妻子一同做起了瓷器和玻璃器皿的生意。他的妻子于1870年亡故,之后他重操旧业,继续了制琴生涯,直至1892年去世。弗朗西斯科·塔雷加(Francisco Tárrega)、米盖尔·柳贝特(Miguel Llobet)等该世纪著名的吉他演奏家都曾使用过托雷斯的吉他。

托雷斯所赋予吉他的样式与构型一直沿用至今,其新式的琴体结构使得吉他面板和底板的共振面积都得到大幅度增加,于是琴箱部分整体的拢音能力获得了历史性的进步。

托雷斯用尽浑身解数将吉他的重量减轻,并使其共鸣效果变好。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需要在增大共振面积的同时发明出一种结构使琴体能够承受住琴弦的拉力。

托雷斯知道完美的音质取决于多重因素的共同作用,这包括:吉他的体积与形状、特定应用音域与吉他体积所对应的琴弦长度、面板的厚度分布及其计算,而最重要的还是将这一切要点完全融合在一起。

 

本文章中所引用的图片均由吉他制作家约翰·雷(John Ray)提供。

 

从基础层面上看,为了得到一个干净的音色,需要琴弦有足够的张力,与此同时也需要强韧的琴体结构作支撑。托雷斯最终调试出了最合适的琴弦松紧度,利用一种拱形结构成功地把多余的张力消除掉,同时又维持了合适的面板厚度,丝毫不影响面板的共振能力。

他精心挑选适于作面板的木料品种,增加侧板的宽度,调试木板厚度,还设计出一种扇形结构的音梁布局体系,使琴体的重量大大减轻。

在这方面他真正的过人之处在于制作出了轻质并结实的面板,然后通过面板引起箱内空气的震动来增强音量。为了展示此技术,他专门造了一把底板和侧板由纤维灰浆制成、面板由冷杉木制成的吉他。

面板的厚度:木板厚度的分布并不是完全均匀的,而是为了适应琴弦张力,在不同的位置做一些调整。托雷斯把面板中心位置的木料做得比边缘处的更厚,其中音孔上部连接琴颈的那一部分是最厚的,而音孔之外直到琴缘的部分都很薄,因为那里的震动更为剧烈。然而问题在于这样的面板难以承受所有琴弦积聚起来的强大拉力,于是他就提出了辐射型音梁布局的构想。

音梁布局体系:这种音梁布局体系并不是托雷斯原创的,它最早出现于十八世纪中叶。

人们最早知道的扇形音梁布局结构是由山基诺(Sanguino)发明的,何塞·本尼迪(José Benedid)在1783年发明了3音梁结构。多年之后,加迪斯城(Cádiz)的帕赫斯家族(los Pagés)开始制作5音梁的吉他。但现在所用的音梁布局结构是由托雷斯在1854年发明的,它包括9个音梁,其中7个呈辐射型分布、2个位于底部的呈对角线型分布。

这个辐射型音梁布局系统基于2个等腰三角形,形成一个锐角顶点指向琴头的锥形。两个三角形均以音梁的个数被相应地等分。吉他的体积不同,音梁的数量也不一样,体积较大的琴的锥形锐角会被(7条音梁)6等分,小一些的则会被(5条音梁)4等分。1854年托雷斯设计出了这一伟大结构,并将其沿用于其整个制琴生涯。

在乐器领域中,将面板制成弧形的方法早在16世纪的中提琴制作中就得以应用。那些中提琴的制作者们仅仅使面板发生横向的拱形弯曲,沿着底板的方向,朝向“支撑结构”。这些“支撑结构”就是连接面板与侧板的小型立方体木块。而托雷斯通过“支撑结构”和琴桥的运用、榫接等手段来增强琴体木板的灵活性,使面板的震动更加自如,比传统的弧面乐器有更好的声音反馈。

弧化模具:托雷斯制弧面的过程中将面板的内面紧贴于弧化模具之上(弧化模具即一种具有吉他形状的拱形木质框架,以便面板得到适当的弧面化处理)。为了使音梁被黏合在琴体木板上,在上胶的过程中面板和音梁都被置于弧化模具之上,用绳子绑紧,并打上木质楔子。

琴桥:正如之前所提到的,托雷斯不是琴桥的发明者,但它却是第一个采用可拆卸式琴桥的制作家。可拆卸的琴桥为吉它演奏者调整弦距提供了可能。托雷斯的另一项革新在于他发明了弧形的琴码。与传统的琴码相比,他发明的琴码将穿弦孔处的木料减少了约3毫米。这样的好处是让吉他可能更好地适应琴弦的张力,并且让其手感更为舒适。

将弦支撑点从琴体边缘转移到了琴桥附近。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取得以下效果:用以拉住琴弦水平方向的力,因这些琴弦通过琴桥尺的固定而在支撑点发生弯曲,从而使得此力的垂直方向分力发挥作用,让琴弦更好地贴合面板上的琴桥,并且给予它更好的稳定性。托雷斯也设计出了弧形的琴桥基座,为了使琴桥获得更大的稳定性。

 

琴头:为了使他的乐器更加完美,托雷斯使用了两种琴头:木销式和机械式。机械式琴头也并非他所发明,事实上他出生前50年在西班牙就已经开始使用,但并不十分为人所知。他用玫瑰木和染黑的胡桃木制作木质琴头,有些甚至还用象牙镶边。他的机械琴头则可能是在西班牙境外制成、使用并装饰美化的。

这位天才所做出的成就并非依靠数学造诣,因为他当时根本就没有获得什么科技理论支持。他完全是凭借自己的直觉,知道吉他需要什么,用自己的方式去弥补之前的缺陷,最终获得了极大的成功。

您可以通过此链接看到安东尼奥·迪·托雷斯吉他的设计图:

(安东尼奥·迪·托雷斯吉他的设计图)